“拉洋片”,老北京的玩意。一个箱子、几幅画片、一面扁鼓、一副小钹,家伙式儿虽不多,既唱又演的本事却能让观众见景又“听”景。
小窗口呈现老天桥
天桥具有六百多年的历史,以其丰富多彩的杂耍说唱,风味独特的北京小吃,行业繁多的店铺摊商而驰名中外。天桥这块被称为“杂八地”、“穷人乐”的地方除了有众多的杂耍外,还是各种说唱与戏曲的荟萃之地,他们在这里百家竞技,各显身手,培育、锻炼出众多的艺术名家和身怀绝技的艺人。民间技艺“拉洋片”的历史悠久,清朝同治年间的“拉洋片”就以其表演方式的独特,道具新颖,集响器、画片于一体,其操作均由一人完成,或以历史传奇为题,或以社会现实为题,针贬时弊、自编自唱,唱词通俗易懂,寓教于乐的绝技,被列为天桥八大怪之一。
“大金牙”是艺名,本名叫焦金池。他是“拉洋片”资格最老、观众最多、唱功最好的民间艺人。“拉洋片”是京城旧时的俗名,亦叫“西洋景”、“拉大画”和“拉大片”。是天桥撂地表演的一种民间杂耍。焦金池原是拉大画的艺人,他所拉的大片是在我国民间艺术拉“大画”基础上改制而成的。原来的“大画”是由专业画工绘制,同现在电影银幕那么大。表演者登在凳子上用长棍指点解说,用锣鼓伴奏。看完一张再换一张,每次观众二、三十名。焦金池后将“大画”缩小,每幅宽一米五,高约一米多,全镶在玻璃框子里,放入看箱内,箱前有八个小园窗口,镶嵌八块放大镜,原大片共八张,系有绳索,依次放入看箱中,看完的拉上来,画面多取材于民间故事,又称“西湖美景八大片”。表演时,观众坐在箱前的板凳上透过箱子上的小园窗口往里观看,对里边的画片看得清清楚楚,对唱词也听得真真切切。所用的伴奏乐器,只有一面扁鼓和一副小钹。鼓槌是两根支点在中间的小杠杆儿,后端穿孔系上长绳,以手拉绳时,木槌上下敲打鼓面,小钹的敲击方式与鼓相同,一副钹分两面上下相对,牵动绳子上下相合而敲击。自民国初始,大金牙在天桥撂地表演约有三十年左右,在从艺中创造了一种新曲调,音律朴实无华,近似叙述,唱词分上下句,合辙押韵,通俗易懂。在表演中每当唱段到结尾处,只见他一咧嘴,露出金牙,随着“嘿嘿——哎”!的一个甩腔,幽默诙谐,引人发笑。他的表演嗓音洪亮圆润,素以唱工取胜,其演唱和画片内容,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时政类,自编自唱,如:《义和团》、《火烧圆明园》、《慈禧西安避难》、《张勋复辟》、《寺龟山》,还有北伐军炮轰武昌城的故事等等。他编的唱词通俗易懂,合辙压韵,很有艺术感染力。如表现民族精神的《义和神团》中唱道:“……光绪二十六年六月里,北京城闹起了义和团。怒气冲冲杀进东交民巷洋鬼子的大使馆。霎时间黄毛绿眼个个伸腿命归天,义和神团威名震天响,八国联军闻风丧胆体如筛糠吓破了胆”等段在民间广为流传。他那滑稽风趣的表演和即兴应景自编的唱词,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每日自午时唱至黄昏,常常是座无虚席,围观候座者更是无法计算,真可谓生意兴隆。特别是那些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画片和唱段,在广大平民百姓中起了很好的作用。
大金牙最得意的徒弟“小金牙”(罗佩林),被称为天桥“小八大怪”之一。他们经常在一起演出,师徒俩以新编的即景即情的词,浅白清明的唱段,赢得观众的称赞。
[来源:京报网]
[编辑:2008]